您的位置:文章
文章
一份珍贵的家庭档案——追忆抗美援朝老兵我的父亲刘春发
时间:2014-10-09  来源:凉山日报 浏览次数:  作者:刘淑琼 文字大小:    打印:打 印  

 

提到家庭档案,大家都会想到出生证、毕业证、结婚证、房产证、全家福、保险单……它完整摄入了每个人一生中重要的“生活镜头”,是个人、家庭“成长足迹”具体而生动的“浓缩版”,小小档案无声地诉说着时代、社会、人生的种种历史和变迁。

在我的家里就珍藏着一份珍贵的档案——那是我的父亲1973年换发的一本长为6.5厘米、宽为9.2厘米的《转业军人证明书》和1990年换发的一本长为7.7厘米,宽为10.3厘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伤残军人证》。这两本分别仅仅只有4页纸和6页纸的老证书,内部的纸张已经发黄,但是鲜红外壳上的国徽依旧鲜艳,字迹清晰如新。这两本证书外表看上去丝毫不起眼,但却是父亲一生的骄傲,一生的荣誉,承载着记忆中我幼年时代温暖的岁月和时光,也是母亲一直带在身边的老物件,是我们家的“宝贝”。

抗美援朝的岁月离今天已经过去六十三个年头了,父亲也已经离世近20年时光。每每看到这份家庭档案,就会觉得时光倒流,记忆的闸门就会拉开,父亲年轻时的面孔与老年时的面孔就会交替浮现在眼前,抗美援朝战争不再是历史书上的字码,而是变成了父亲讲述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对父亲深深的思念、浓浓的感恩、拳拳的敬重、丝丝的遗憾,总是让我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复。今天,我总是想能不能把它记录下来,让我们的家人后代永远记住那段历史。

父亲刘春发,1931年3月12日生于四川省盐源县一个平民家庭。在那个国家外受侵略,内受压迫、军阀混战、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个人哪有什么幸福可言。父亲的童年,尤其悲惨,早年丧父,9岁母亲失明,全部生活靠姨婆接济,奶奶养育了父亲和父亲姐姐2个孩子,没有父亲的孩子是何等的痛苦,这也许造就了我父亲一生坚强勇敢,勇于吃苦,乐于助人的品德。父亲9岁时,姨婆用私房钱供养父亲上了私塾,父亲读书刻苦,一手毛笔字写得好,深受老先生赞扬,五年学习结束后,姨婆也无力供养父亲读书,父亲就在姨婆家的店铺中做了一个小学徒,过着艰难的生活,据父亲讲,父亲接受的虽然只有五年教育,那时,叫做是高小毕业,但是父亲却能读、能写、能算各方面都很能干。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建设新中国的热潮在人们心中荡漾。19岁的父亲积极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1951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抗美援朝68军203师一名战士,当年奔赴朝鲜战场,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父亲当时被任命为副班长,在朝鲜战场上,父亲不怕苦,不怕死,多次受到敌人炮弹威胁,一次次面临敌机轰炸,父亲总能较好完成任务,表现突出,在1952年9月29日的一次战斗中,父亲左下腿被弹片炸伤。记得父亲曾对年幼的我们回忆讲述当时经历的战斗,当时战争的惨烈程度,和父亲一起上战场的,一个连一百多个的战士,当战争结束时,只剩下了十几个,父亲是幸运的,从死亡线上他走下来了,当战士用担架把他从前线抬下来的时候,他已经昏迷,等他醒来时,因为失血过多,非常的口渴,想喝水,是他的战友制止了他想喝水的念头,终于从死亡线上挣脱过来。直到父亲去世,他的腿部还残留着当时没能取出的弹片,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1953年5月,父亲复员回到地方,先是在县检察院当通讯员,上世纪70年代,工作调动在县电影院当了一名电影放映员,在我幼小的记忆生活片段里,总是记得父亲在放电影,那时县里文化生活落后,能够看一场电影是一件十分快乐奢侈的事情,每场电影总是爆满。在单位里,父亲做人讲原则、说话讲道理,公私分明,大小事以集体为重,以组织为重,从来不占公家一丝便宜,因为人踏实,肯干,不怕吃亏,七十年代父亲被县汽车队领导要到了县汽车队做后勤工作,当事务长,母亲在县城关镇做缝纫工,父亲母亲都是十分勤劳的人,父亲和母亲生养了我们四个孩子,那时家中十分困难,父亲为了给我们增加营养,总是想一些办法。父亲在我们的后院坝里安放了一个大簸箕,用一只木棒支着,系住绳子,撒上些米,当麻雀来偷吃时,我们就躲在门缝里偷看,一拉,麻雀就被套住了,到了夜里,父亲工作回家,就用油炸给我们姐弟几个吃,那时在那个吃饭靠粮票,吃肉靠肉票,粮食和肉食都十分紧张的年代,父亲给予了我们生活的补给,却从没有占公家一丝便宜,拿公家一个馒头。父亲在外边得到一点好吃的,总是舍不得吃,带回家,让我们几个孩子能分享一口。现在每当想起,我总感觉到一种悲伤。父亲为我们付出很多,我们却为父亲做得太少了。这样艰苦的生活一直到哥哥参加工作之后,才稍稍有了些改变。父亲是一个乐观的人,不论生活多艰难,父亲总是笑呵呵的,难得看到父亲哭丧着脸,他总是说:比起那些至今安葬在朝鲜的战友们,他已经很幸运了。

父亲同时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会踩高跷、会几种乐器。经常看到父亲和一帮老友,参加县上业余川剧团的演出,那时的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学来的本事,手里打着钵,背上还背着一个鼓,总是同时开工。那时我们这里流行讲评书,在临街的茶馆中,每每有人在那里喝茶,父亲也总是乐意去讲上一段。父亲更是一个热心人,乡邻之间有纠纷,他总是去劝导,母亲总说父亲多管闲事。退休后,父亲经常参加一些活动,例如哪家死了人,父亲总是和一帮老友集体去加入送葬的队伍吹吹打打的送去世的人上山,不计任何报酬,每次都这样,在那时,我总觉得父亲去送葬给让我们全家人丢脸,直到自己后来上了大学、为人妻、为人母之后,终于理解了父亲当时的行为,也深深觉得有愧于父亲。

父亲是一个多难的人,自幼没有了父亲的爱,去朝鲜又面临战争对生命的威胁,在老年,经常饱受战争的伤痛的折磨。但他非常坚强,从不在我们面前表示痛苦,他在我的记忆里总是和蔼可亲,一个茶盅用一辈子,一件棉衣穿一辈子,一双皮鞋踏一辈子。国家上世纪50年代给他发放的抚恤金,最初是每月34元。改革开放后,逐渐增加到每月90元,在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伤残军人证》领发伤残抚恤金最后一页中有着清晰的记录:1995年全年132元,1996年7月5日病故,此证件留为纪念用。回顾父亲这一生,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父亲领取的伤残抚恤金最多也许不到2000元。父亲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对待自己从没有奢侈过一次,也从没有向国家要求申请过什么,当别人都在为子女后代跑关系、走后门的时候,父亲总是鼓励我们依靠自己。我们姊妹成家后,每当我们回家时,父亲总是办好一桌好饭菜,甚至吃过饭,碗筷都是父亲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没有能守在父亲的身旁,等我从工作的中学赶到家里,父亲已经走了,我们深深地感到愧疚!我的好父亲,我知道你能原谅你的孩子们,你希望的是我们多为国家做好事情,可是我终身感到一种遗憾。

父亲一生经历了旧时代、战争、和平年代,一件件平凡的事情,做得总是那么的快乐,又是那么的心甘情愿,父亲走了,记录他的一生事迹的只有这两份档案了。我不能说您有多么的伟大,多么的高尚,您只是为新中国的诞生、为抗美援朝流过血汗、立过战功的千千万万个志愿军战士中的一员,但你是我心目中最值得尊敬的人。正是有您的爱,有您不怕苦的精神,我们才能健康成长。在您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学会了坚强,我们学会了自尊,学会了自立。我们秉承了父亲的正直和善良,我们秉承父亲孝顺长辈、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品德,我们秉承了父亲做人的原则。我们兄妹都成家立业了,兄妹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家庭和睦幸福,我们对社会只做有益的事情,我们可爱可敬的父亲、我们尊敬的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让这份家庭档案承载着父爱的亲情和温暖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