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照片
照片
20多张全家福承载百年记忆
时间:2015-04-23  来源: 浏览次数:  作者: 文字大小:    打印:打 印  





       这是一个有着80余位成员的大家族,从宗谱上第一代祖先杜伶算起,已经繁衍六代人。尤其珍贵的是,杜氏家族流传下许多珍贵的全家福合影和老照片,有1931年的姑侄合影、1933年的父子合影、1940年的9人全家福……映照出一个家族的人员与时代变迁。族中第四代杜玉山在退休后,与妻子唐杏芳为家族编写了一份宗谱和历史档案,点滴还原了时光罅隙间的回忆与血脉情缘。

  闯关东,在北京做蒙古帽子生意

  杜玉山生在北京,而老杜家的祖居地在山东省登州府莱西县。到了杜玉山的曾祖杜伶那一代,出于生计离家北上,在北京安定门外开了家专门给蒙古人做帽子的小店铺,就这样安顿下来。

  杜伶有一子一女,儿子即杜玉山的爷爷,叫杜志荣,长大后继承了父业,继续做蒙古帽子生意,育有一子杜森;女儿长大后嫁给当地一户齐姓人家,是为齐杜氏。杜森是个命苦的孩子,他生下不久还没断奶,父母就相继感染时疫去世,在那个困难年月,姑姑齐杜氏抚养了他。杜森一辈子都感激姑姑的养育之情,成家后,每年都要接姑姑来家里住上几个月,全家人吃粗粮,只给姑姑开小灶,做细粮。杜玉山记得清楚,父亲生前时常告诉子女们:“没有姑奶奶就没有我们这一大家子人。”

  15岁那年,杜森经人介绍到北京饭店当了一名勤杂工,扫卫生、烧锅炉,各种脏活、累活都干过,之后又陆续在其他饭店和街道派出所做过短期工作。正因为受过苦,所以他很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家总是说:“我就赞成共产党,应该有饭大家吃。”

  第四代,大学生入伍后扎根沈阳

  杜森和妻子刘惠文一共生育了十个子女,五男五女,都是交替出生的,杜玉山在男孩中排行第四,他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这些孩子里,杜玉山认为大哥玉泉和二哥玉贵是最出类拔萃的,脑子聪明,在班里总考前三名。但由于孩子多,生活困难,玉泉、玉贵没念完初中便被迫辍学工作。

  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玉泉在石景山铁路上工作,每每有空袭,日本人就把中国工人赶到火车头上去站着,全家人都恨死了这帮侵略者。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大家原本以为日子能好过些,却是“换汤不换药”。“那时候钱毛了,老百姓都用面口袋装着钱去买玉米面。记得我小时候,早上早早起来和母亲、姐姐一起去排队买面,家里常年吃的都是窝窝头、炒咸菜和炖大白菜。”

  杜玉山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1958年,他考入北京化工学院,这里面也有个有趣的插曲。填报志愿时,大哥建议他报文科,二姐是护士,建议他报医科,而他本人一直想学地质,为祖国寻找宝藏,最后阴差阳错,可能是化学的分数比较高的缘故,他被北京化工学院录取了。

  大学毕业那年,部队到学校招人,杜玉山被推荐上去,经过考查后特招入伍,前往海军一航校集训,后被分配到沈阳,受部队委派,在生产军工产品的工厂中担任全权代表,负责军工产品的采购订货、质量验收、科研、价格财务审核等工作,一干就是四十年,也在沈阳扎下根来。

  成婚后夫妻双双为事业拼搏

  杜玉山和妻子唐杏芳是在沈阳认识的。

  唐杏芳是山东黄县人,父母共生育6个子女,因为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六个孩子生活很是艰辛。唐杏芳的初中是借钱借物读的,毕业后,因为当时考中专不收学费和伙食费,她便考取了山东化工学院中专部专业橡胶工艺,同年入团。196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第四橡胶厂工作。

  1967年,经人介绍,她与杜玉山相识了。“那个年代搞对象,只看是否根正苗红,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和个人表现。”唐杏芳说。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她与杜玉山很般配。可是,刚认识三天,杜玉山被调到北京“支左”,一去就是一年多,两个人只能靠信件联系,平均一周一封,主要谈工作、学习和生活,有时还随信寄去一张照片。1968年春节,唐杏芳回家探亲时,领导好心安排她从北京走,两人得以见上一面,到了那年五一,杜玉山抽空回沈看了看唐杏芳,当年十一,他们领了结婚证。婚房是跟厂里借的,半间房,还借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两人准备了两床新被褥,就这样成婚了。

  结婚后,杜玉山与唐杏芳陆续生了两个儿子,尽管家庭负担很重,但两个人的工作热情依旧很高。

  有一次,为了解决某型号战斗机油箱的安全隐蔽故障,杜玉山和橡胶研究所的同志行程上万里,用40多天的时间走遍大半个中国,挨个走访部队排故,连元旦都是在火车上过的。上世纪70年代,听说北方飞行部队的飞机因为气温太低漏油,外场人员在严寒下修飞机造成大量冻伤减员,杜玉山在三九天北上海拉尔,把新研制的耐低温零件给部队送去,因为行程紧急,他只穿了一身薄棉衣,落下坐骨神经痛的毛病。尽管这样,能为部队解除困难,他心里仍非常高兴。

  20余卷家档是后辈的宝贵财富

  从当年杜伶离乡北上到现在,老杜家已经繁衍到第六代,成为有着80余人的大家族。家族中出了不少有志青年。杜玉山三哥杜玉昇的长子杜建铭曾在香港科技大学担任工程顾问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如今是深圳大学教授,机械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杜玉昇的三子杜建镔曾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航空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丹麦奥尔堡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任研究助理教授,2006年回国任教,在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作。

  杜玉山的长子杜建嵩在沈阳某研究所担任副总工程师,他的次子杜建峰在北京一家外企从事技术工作。

  杜氏家族最早的合影是1931年,照片上只有七个人,有杜森和妻子刘惠文,有姑姑齐杜氏及她的女儿,以及三个孩子。到了1940年,合影上的人物多了,除了杜森及刘惠文外,还有他们生育的7名子女,其中最小的孩子便是杜玉山。1965年,合影上的家人更多了,涵括了杜家的三、四、五代成员,当时杜玉山尚未成婚。1987年,还有一张十兄弟姐妹在北京景山公园的合影。

  由于曾多年从事档案工作,唐杏芳十分注重家庭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退休后,社区领导建议她整理一份家庭档案,她便与老伴杜玉山一起,编写家谱和回忆录,并收集各种照片材料,制作出20余卷的家庭档案,为子女们留下宝贵的财富。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魏雯

  摄影记者 孙海